这两年,你越来越喜欢宅在家里。
看电脑、玩游戏、叫外卖、拆快递,出来聚餐不去、看电影不参加、打球更不可能,每天你只想躺在床上,不想出门、不想见客户、不想见同事、不想见朋友……
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微信,还半天才回复。
家人朋友实在看不过去,劝你出去走走。
哎呀,我有社交恐惧症。
什么是社交恐惧症?
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,过分的害怕外界的事物,内心明知这种恐惧是不合理,但这种恐惧依旧反复出现。
你是这种情况吗?
不是。
你只是贪图冬天的暖床,你只是嫌麻烦懒得洗头去参加聚会,你只是懒得费神费力去社交。
承认吧,你才不是社交恐惧症,你只是懒。
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的喜欢把懒得社交披上“社交恐惧症”的外衣?
因为这样,自己的懒就显得不那么可恶,显得情有可原,有了“社交恐惧症”的借口,就可以心安得的懒下去了。
心理学发现,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借口,其实是为了掩盖我们的不足。
“社交恐惧症”就是最常见的一种。
大部分人们拿“社交恐惧”做借口,只是因为自己懒,只想呆在自己的舒适区,不想改变,就找出各种借口出来辩解。改变是需要付出努力,而懒是世界上最不费力的事了。
“先提高自己,再混圈子”
“低质量的社交,不如高质量的独处”
“你那不叫人脉,叫好友数量”
很多人,拿这些鸡汤安慰自己。
精神上似乎赢了,其实现实中败得一塌糊涂。
生活中因为懒得社交,错过机会才的现象比比皆是。
我公司新入职两名员工,两位工作能力旗鼓相当,但两人社交方式却迥然不同。
其中一位比较乐意参加部门聚餐,组织各种活动,社交能力非常强。
另一位,几乎从不参加任何活动,下班到点就走,周末从不参加团建活动,经理找他谈话,回答都是:“懒得参加,工作完就很累了,需要休息。”
年初,总部培训部门有一个空缺,两人都进行了申请,结果显而易见,经理批准了社交能力强的员工调岗。
社交本身就是一种能力,社交是流动的,它是了解别人,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过程。
懒是社交的大敌,因为懒,你身上的发光点不为人所知,你的优点被埋没,你的能力被低估,你的机会被错过。
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“社交恐惧”的标签,而要认清下面隐藏的那个“懒”字,因为才能一旦被社交懒癌拖累,常常一无可为。
管理学名家弗雷德·卢森斯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统计。
他研究了多个国家的管理人员,发现这样一个规律:用在社交上的时间越多的人,越容易成功。
成功的人工作时间里,社交时间占比高达48%;
普通人工作时间里,社交时间占比只有19%。
在这个需要高度协作才能生存的社会,没有人会是一个孤岛。
懒得社交的人,要想成功,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代价,因为没有社交途径,他的闪光点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,才能被人知晓。
有出色社交能力的人,更容易成功。
因为社交丰富的人,有着优先掌握信息的能力,他们总是能够站在信息高地,收获新鲜的资讯,视野更开阔,目光更长远。
同样,他能力展示的途径与平台也更加广阔。
社交能力出色的人,自带IP属性。
大学里经常有这样的现象,在大一的时候,原本水平差不多的同学,到毕业时,能力却天差地别。
为什么?
因为有的同学只埋头学习,独来独往,也不参与任何社交活动,学习以外的能力为零,而有的同学除了学习之外,积极参加更多社群,组织各类活动,能力得到大幅提高。
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,谁优谁劣,结果就非常明显。
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教育研究院,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,调查结果显示,社会交际能力对毕业生工资有正向作用。
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毕业生,月平均工资高出其他毕业生8%。这说明个人社交能力在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。
只自己埋头学习,不与人交往的懒癌患者,容易知识狭隘、视野局限。
《礼记·学记》有这样一句话: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。”
大学如此,毕业后的生活比学校更加残酷。
可以肯定的说,你在社交路上偷的懒,都会变成人生路上的坑。